您好! 欢迎访问淄博国土资源局网站!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部门概况 | 工作动态 | 政务公开 | 办事大厅 | 市场信息 | 业务公告 | 互动平台 
今天是: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政务公开>>规划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文

山东省“十一五”国土资源规划
2009-11-30 11:10     (点击: )

山东省“十一五”国土资源规划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六年五月

 


  

一、成就与形势. 1

(一)主要成就. 1

(二)面临的形势. 3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5

(二)规划目标. 5

(三)主要任务. 7

三、土地资源. 9

(一)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利用规划. 9

(二)严格耕地保护. 10

(三)加强土地调查评价与监测. 10

(四)强化土地产权管理与有偿使用. 11

四、矿产资源. 12

(一)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 12

(二)强化矿产资源勘查. 13

(三)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 13

(四)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14

五、测绘工作. 15

(一)加强基础测绘工作. 15

(二)加快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15

(三)加强测绘行政管理. 15

六、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 16

(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16

(二)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17

(三)优化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与布局. 18

七、国土综合整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18

(一)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 18

(二)加强地质环境保护. 19

(三)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19

 

八、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 20

(一)加快研发与推广国土资源技术. 20

(二)建立完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 20

(三)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21

九、改革与管理. 22

(一)强化国土资源宏观调控. 22

(二)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22

(三)完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 23

(四)强化国土资源市场建设. 23

(五)加强国土资源队伍建设. 24

(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24

十、重大工程. 24

(一)重点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程. 24

(二)土地调查工程. 26

(三)新一轮找矿工程. 27

(四)矿山环境重点治理工程. 28

(五)数字“山东”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程. 29

(六)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工程. 30


“十一五”国土资源规划是山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是未来五年全省国土资源工作的行动纲领。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国土资源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关系山东省国土资源事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纲要以2005年为基准年,2006年至2010年为规划期。

一、成就与形势

(一)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领导下,山东省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紧紧围绕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依法行政,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优质服务,实现了保护国土资源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格控制农用地转用总量,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连续五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清理各类开发区990个,有效遏制了乱占滥用土地的势头。强化矿业权审批,实施源头控管,保证了重点矿山建设。持续开展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稳定。建立完善了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省、市、县三级矿产资源规划体系。

——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建立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出台实施《山东省禁止、限制供地项目目录》和《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农用地20.56万公顷,其中增加耕地14.93万公顷,超过“十五”计划的2。调整优化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和布局,对不具备生产条件和达不到最低开采规模的矿山企业进行关闭,矿山企业总数比2000年减少14.37%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和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矿种采选“三率”水平有较大提高。开展综合利用的矿山企业达到60%以上,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

——国土资源市场化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大力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和国有土地储备、租赁制度,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面积所占比例达到31%,成交价款由2000年的22.8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98.59亿元,增长了21倍。80多个县(市)建立起土地有形市场。矿业权市场有序健康发展,探矿权、采矿权全面实现有偿使用制度,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范围不断扩大,矿业权出让转让由2000年的3.73亿元,增加到200518.65亿元,增长了4倍。

——国土资源基础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土地调查和地籍管理取得新进展。土地登记覆盖面进一步加大,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发证率达到90.7%,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发证率分别达到80%87.6%。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储量检测、评审、登记统计、地质资料汇交等工作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审批得到有效规范测绘管理和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国土资源信息化迈上新台阶,建成厅门户网站。地政、矿政和测绘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不断完善。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国土资源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国土资源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出台了《山东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测绘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等一系列规章。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政务公开,实施窗口办文,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展“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和“国土资源卫士”创建活动,有效制止和查处了一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十五”期间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71015件,结案率保持在92%以上。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农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山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任务艰巨,形势严峻。

1.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用地矛盾突出

山东省人均土地 0.17公顷 2.55亩),不到全国人均土地的20%;人均耕地 0.082公顷 1.23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9%,有5个市、47个县(市、区)人均耕地低于1亩。可供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各项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减少耕地的趋势还将继续。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农村宅基地使用普遍超标,闲置、浪费土地现象仍然存在。

2.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

地质勘查工作滞后,有效投入不足,矿产资源消耗量远大于新增储量。预计到“十一五”末,全省45种主要矿产中,将有33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2/3的国有矿山面临着资源枯竭。矿产资源开发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矿山企业经营粗放,综合利用率较低。

3.地质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矿山企业自觉保护矿山生态环境意识不强。采矿造成的土地、植被、山体破坏和水、土污染比较严重,历史遗留的采煤塌陷地、已毁山体的修复治理任务相当繁重。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全省地质环境预警预报与应急反应能力有待加强。

4测绘保障工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全省基础测绘正常的更新和投入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有基础测绘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现势性差、品种单一、更新缓慢,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共建机制和省级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及网络体系统一的公共平台尚未建立,测绘公共服务,测绘产品,测绘数字化、信息化等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重点工程的需求。

5.资源优化配置体制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完善。探矿权、采矿权无偿和有偿取得仍存在“双轨制”。国土资源产权和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滞后,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手段不完善,规划和计划作用有待加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为主线,全面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继续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继续保障矿产资源持续供应,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测绘保障和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国土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地质环境明显改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反应能力显著提升;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和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基本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

2.主要预期指标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35万公顷1.1025亿亩)

——基本农田不少于667万公顷(1.0005亿亩)。

——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3. 3 万公顷 200万亩)以内,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10万公顷(150万亩)之内。

——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补充耕地12. 9 公顷 其中整理、复垦补充耕地 9 万公顷 以上,农村居民点减少2. 5 万公顷 以上

——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88928平方千米;完成1:25万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面积63400平方千米;完成1:25万全省遥感地质调查工作;完成1:25万环境地质调查面积115000平方千米。

——完成新一轮成矿预测区划和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工作,提供30处中型以上规模的矿产地。

——新增矿产资源储量:85亿吨、金550吨、铁8亿吨、铜15万吨,查明地热田15处。

——固体矿产开发总量每年控制在5.5亿吨,其中,原煤1.5亿吨,黄金产量70吨;规划期末矿山总数减少20%,开展综合利用的矿山达到70%以上,共(伴)生矿产回收率再提高35%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60%

——新建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35处。

——测绘项目登记率和成果汇交率达90%以上,高等级永久性测量标志完好率达到85%以上

(三)主要任务

坚持“围绕一个中心”,做到“三个更加”、三个创新,即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这一中心,更加注重保障发展、更加注重保护资源、更加注重维护权益,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力争完成以下五个主要任务。

 

1.切实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确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完善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及国有大中型危机矿山找矿力度,新增一批矿产地和资源储量。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建立资源调查、矿产勘查和基础测绘定期更新投入机制,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和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2.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和奖惩激励机制。规范各类建设用地管理,合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调整和优化新增建设用地。调整和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大力推进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大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提高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

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竞争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积极推进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基准地价更新与地价管理、土地交易、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等各项制度,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培育和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对竞争性矿业权全部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

4.进一步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农用地征用政策,征地补偿及时足额到位,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全面完成土地调查和系统建设工作,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发证率实现全覆盖。加强国土资源信访管理,及时处结信访案件。

5.全面提升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完善国土资源法规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提高“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和“国土资源卫士”的创建水平和质量。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管理新体制,全面落实各项职能。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班子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快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各种基础数据库和基础图件,建立国土资源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窗口办文,努力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土地资源

(一)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利用规划

——科学修编土地利用规划。按照规划修编规程和技术方法,全面完成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实现规划数据化和信息化。

——大力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加快旧村改造步伐,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合理规划和整治村镇建设用地。在严格依法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置换、盘活存量土地,合理安排生产和建设用地,努力做到“六支持”,即支持“三农”(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高”(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项目)、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

——统筹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围绕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的目标,与区域经济、产业和人口发展战略相适应,提出分区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管制措施。鲁东丘陵区以内涵挖潜为主,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鲁中南山区在重点满足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整理与适度开发,改善农田耕作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鲁西平原区通过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适度开发黄河故道沙地,严格保护耕地。鲁北滨海平原区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荒草地和盐碱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严格实施土地利用计划规划。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速度和结构。建立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配和考核办法,对土地利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完善规划实施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建设项目预审、农用地、耕地转用计划指标等手段,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监测。

(二)严格耕地保护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划定、补划备案制度,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严格执行非农业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制度和耕地占补动态平衡制度,坚决做到“五不准”、“六个一律不批,一个从严”,切实把基本农田保护落到实处。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建设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补充的数量、质量等项指标纳入市长、县长的考核体系。对认真履行责任目标,成效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对没有达到责任目标的,要通报并责令限期补充耕地和补划基本农田。

——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对违反法律法规擅自修改土地利用规划、非法占用基本农田、未完成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侵害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减免和欠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加强土地调查评价与监测

—全面完成土地调查任务。按照国家标准和评价方法,全面查清全省范围内土地利用的类型、数量、分布和权属状况,更新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基础图件。对未申请土地登记的国有和集体土地,依法进行初始登记;对申请登记发证后权属、界址、利用状况和他项权利等发生变化的国有和集体土地,依法进行变更登记,提高土地登记覆盖面。建立省和市、县(市、区)城乡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土地基础数据的信息共享。

——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重点监测基本农田保护、城市扩展、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等情况。继续利用遥感等手段适时监测违法占地、开发区(园区)的土地利用状况。

——加强土地价格和土地市场调查与监测。扩大城镇地价调查和监测范围,完成基准地价更新。完善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络,加强地价基础数据采集体系和长效监测制度建设。继续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开展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评价。开展主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建设用地供应、使用和交易情况的调查和监测。建立土地市场运行动态监测和信息发布系统。

(四)强化土地产权管理与有偿使用

——积极推进地籍规范化管理。加快土地调查、分类、登记、统计“四统一”制度建设步伐,完成市、县两级城乡土地调查,实现全省土地统一分类的平稳过渡,建立健全“以图管地”、“凭证用地”的新机制。妥善做好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工作,加大土地登记工作力度,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登记发证实现全覆盖。

——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符合规划、依法使用前提下,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利益,逐步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全面落实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

研究探索经营性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和竞争性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有效途径,努力增加政府土地收益适当调控土地供应面积,使土地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实现最大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严格执行省政府规定的协议出让最低限价政策和标准,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运行规则,规范交易行为,研究建立行政划拨用地和协议出让土地公示制度等确保经营性用地全面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四、矿产资源

(一)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

不断完善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统筹协调好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地质环境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科学编制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有计划地开展煤、金、铜、铁、地热等重要矿种和胶东、鲁西南、鲁北等重点矿区的专项规划研究与编制工作。编制实施地质勘查、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规划。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矿产资源规划,适度控制矿业权总量和矿产资源开发总量,限制优势矿种过度开发和过量开采。落实规划编制、审批、实施、评估责任制,建立完善全省矿产资源规划信息系统,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规划实施管理。

(二)强化矿产资源勘查

——全面加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突出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矿产勘查,增加资源地质储量,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保障能力。建立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着重用于公益性地质工作、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前期勘查,增加资源地质储量;建立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相互促进的地质勘查体系,健全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形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资金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

——按照深化老区、开辟新区、突出重点、全面勘查的原则,开展新一轮找矿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工程。加快鲁西煤炭基地及黄河北、枣庄-滕州煤炭规划区的煤炭资源勘查,重点加强菏泽巨野-单县及聊城阳谷-茌平地区以及济(南)东、济(南)北、济宁煤田等地区的煤炭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加强全省地热资源的勘查,重点开展鲁西鲁北平原区、沂沭断裂带及胶东半岛等地区地热资源勘查,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

(三)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

——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从规划、结构布局、生态环境入手,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推动矿业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的目标任务。努力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的根本好转。

——开展以煤、铁、金、石膏、石墨、砂、地热等矿种为重点,以招远金矿区,淄河、临沂铁矿区,泰安、淄博煤矿区等为重点矿区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查处矿产资源开发中违法违规行为,严禁圈而不探或以采代探,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和越界开采。强化“三率”监督,严格限制超越设计能力开采。依法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浪费资源、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加大小煤矿、小铁矿、小建材整顿改造力度,关闭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矿、3万吨以下的铁矿、5万吨以下的石膏矿等。探索建立矿政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效率和水平。进一步创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保障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合法权益。完善相关政策,加大鼓励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力度,积极引进省外和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支持我省有实力的矿业集团和地质勘查单位到我国中西部和国外开展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建立资源后备基地,形成安全稳定的矿产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在地质勘查基金中,设立专项风险投资基金,对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地勘单位在省外和国外进行我省急缺矿产资源勘查的项目,在我省投资勘查省内急缺矿产资源和新类型、新地区、新矿种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支持。广泛开展地球科学和地质勘查领域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测绘工作

(一)加强基础测绘工作

——建立定期更新、稳定投入的基础测绘更新机制。进一步明确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优先建设地位。从制度、规划、计划入手,健全基础测绘更新机制,明确更新周期、确保更新经费。建立公益性测绘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保障重点地区与重点项目的测绘需求。

——加强基础测绘规划及组织实施。编制全省测绘事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各级基础测绘规划和年度更新计划,加强计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查检。

(二)加快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基本完成基础测绘更新和建成地理空间框架基本数据的获取与处理体系。全面普及数字测绘产品,实现测绘产品从模拟产品向数字产品的转变,数据管理从静态管理方式向动态管理方式的转变。

——推进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建设。逐步推进大地控制数据库、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列数据库和城市综合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为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提供统一、标准、法定的基础定位框架。

(三)加强测绘行政管理

——不断加强测绘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制定或修订山东省地图管理办法、测绘成果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测绘管理人员的素质,及时查处违法测绘行为,测绘单位依法测绘的意识明显增强,实现测绘市场秩序根本好转。

——加强测绘成果与测量标志管理。加强测绘项目登记、测绘成果汇交与管理。促进测绘成果共享,扩大测绘成果应用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测绘的社会公益性作用。进一步完善测量标志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测量标志完好率。

——加大地图市场监督力度。健全完善地图市场齐抓共管机制,不断加大与工商、新闻出版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力度,扎实有效开展地图市场源头治理,及时查处违法地图产品。

六、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

(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开展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选择人口与产业集聚地区和重点城市,开展土地集约利用专项调查和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开展农村建设用地调查评价,全面摸清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水平和闲置程度。

——积极盘活存量。深入开展低效地、闲置地、空闲地、批而未供土地的专项调查。建立鼓励各项建设使用存量土地的激励机制。对于存在较多低效、闲置、批而未供及低效利用土地的地区、企业,严格限制其新增建设用地。按照“缩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改造空心村”的原则,推进旧村改造。

——加强对土地集约利用引导与调控。运用市场准入标准、经济杠杆和供地政策,调整和改进用地结构和布局。鼓励和引导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严格限期开发、限期完成和闲置地收回制度。

——构建集约用地评价与考核机制。按规划、计划和定额标准供地,严格执行《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保障规划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制定完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标准和鼓励政策。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目标责任制,并严格考核。

(二)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推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评价、开采和利用。合理选择和综合使用各种技术经济手段,全面评价主矿产、共生和伴生矿产的综合经济价值。加强对低品位、难选冶、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在技术条件和经济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开采和综合回收矿产资源。

——大力发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积极扶持和引导矿山企业研究开发、引进和应用现代的采选冶技术。着力发展重点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及信息化、中低品位黑色金属矿产合理利用、有色金属共生矿有效利用、非金属矿资源合理利用、矿物加工、二次资源利用和矿山尾矿资源化等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减少资源浪费。加强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及废水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大力推进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大力发展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在重点矿山、矿业城市,探索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有效模式。重点开展煤、铁、金等矿产的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大尾矿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尾矿资源化程度。

(三)优化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与布局

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相协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各类建设用地严格核定、统筹安排。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严格确定开发区的范围和界限,防止盲目新建或扩建开发区。

调整和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矿山规模与矿床(矿区)的储量规模相适应。遏制大矿小开、一矿多开,加快改组、改制和资产重组,提高大、中型矿山企业比例。积极引导小型矿山进行整改、联合,逐步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加强采、选、冶结构和矿产品结构的调整,改变由单一采掘业和原料产业为主的粗放经营方式,并逐步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优质矿产品转变。

七、国土综合整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一)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

鼓励土地整理复垦,限制开发。土地整理复垦项目,要向重大工程区、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重点矿区倾斜。重点推进鲁东丘陵区、鲁西平原区、鲁西南煤炭基地等地区的土地整理复垦。推进鲁北黄河三角洲等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地开发。制定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等办法,进一步完善土地置换、新增耕地指标折抵、易地开发等政策,形成土地整理复垦的有效运作机制。

(二)加强地质环境保护

——加强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围绕生态省建设,实施地质环境保障工程。完善优化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和过量开采与污染的监测,提高监测质量;加大各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监督管理力度。关停城市规划区、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保护区和主要交通沿线(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及海岸线可视范围内的露天采矿点;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原则,整合“小”、“乱”、“散”露天采矿点;按照《山东省城市周边及主要交通沿线已毁山体修复治理专项规划》,开展修复治理工作。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尽快完成重点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重点开展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执行省、市、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强化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和城镇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落实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制度。积极开展省、市和重点县的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的应变能力。

(三)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制定实施《山东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建设“绿色”矿山,遵循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开展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

八、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

(一)加快研发与推广国土资源新技术

——加快以“3S”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的攻关、推广应用。

——开展系列的土地评价方法与技术研究,建立预测模型,完善全省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潜力评价、生态评价方法和技术。

——研发矿山深部、外围和新型矿床的勘查技术,开展全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加强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初步形成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深部隐伏矿藏探测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体系。研发煤矿、铁矿、建材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特别是提高高硫煤、贫铁矿洗选及多层石膏开采技术。开展矿山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二次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利用工艺分析技术,研究选冶介质流零排放新技术。

——开展全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准确率和技术水平。开展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海水入侵等易发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技术研究,完善易发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二)建立完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开展国土资源合理利用、集约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保护研究,深入开展国土资源供需、宏观调控分析与预测理论方法研究。建立国土资源人才培养和合理流动机制。加大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的力度,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科技骨干,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国土资源科技群体。

(三)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完善全省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建立涵盖全省国土资源主要管理业务的网络化、信息化体系,加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单位的局域网建设,实现网上信息传输、交换以及政务管理的网络化运行。

——推进全省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三个主流程信息化。建立耕地保护监管体系、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应急指挥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国土资源动态监管体系。

——加强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土地审批、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地籍和规划等地政管理数据库。建立矿产资源储量、规划、基础地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勘查、开发等矿政管理数据库,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化水平。

——建立健全全省基础地理信息定期更新机制,加快数字化测绘体系向信息化测绘体系转变,构建省级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推进大地控制数据库、全省基础地理信息系列数据库及城市综合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九、改革与管理

(一)强化国土资源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国土资源规划、计划、政策、信息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通过规划体系和制定包括投资政策、集约节约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在内的政策体系,建立宏观调控的快速反应机制,适时适度调整土地、矿产资源供应总量。

严格执行《山东省禁止、限制供地项目目录》,按照国家和省产业政策,规划、计划和用地标准供地。严格执行《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保证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与产出率,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运用矿产资源规划和勘查开发政策,对严重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矿产进行调控,保持矿产资源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加大对重要矿种和重要矿产地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力度,逐步改变矿山结构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对优势矿产和重要矿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

(二)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土地征收制度。明确征地范围,控制征地规模。建立合法、公开、公正的征地程序,建立争议协调和裁决的机制,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健全征地补偿安置机制,依法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和补偿范围,灵活运用多种征地补偿方式,加强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和监管,保证征地补偿及时足额到位。拓宽安置途径,采用土地整理安置、留地安置、土地入股安置和保险安置等多种方式安置被征地农民。保障被征地农民不因失地而降低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三)完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

按照企事分开的原则,深化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健全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按照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的原则,建立矿产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完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机制,对可以由企业投资的商业性地质勘查项目,政府原则上不再出资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培育壮大商业性勘查市场主体,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和调动地勘单位的技术和人才优势。

(四)强化国土资源市场建设

深化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国土资源市场。继续深化、推进土地使用权、矿业权依法流转。全面落实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规范出让行为。继续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完善国土资源市场建设,重点培育国土资源资金、技术、信息、成果等要素市场,制定市场交易规则、交易模式等,加强土地价格、矿业权等与市场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论证与对策研究。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国土资源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公开公平的市场机制。

(五)加强国土资源队伍建设

调整理顺省以下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机构管理体制,依法集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审批权。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加强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基层国土所的队伍建设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技术素质和执法水平。有效实施国土资源干部培训计划,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修订《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办法》,制定《山东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办法》、《山东省基础测绘成果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强化动态巡查,严肃、公开查处土地、矿产、测绘违法大案要案。严格落实信访主要领导责任制,强化督导检查,切实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基层,确保社会稳定。

 

十、重大工程

(一)重点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程

1.目的和作用

增加耕地面积,解决土地利用中重大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流域开发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确保全省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

2.主要建设内容

确定9个土地开发整理规模大、支撑作用强、预期投资效益好、能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点工程。工程总规模54. 7 万公顷 工程实施约补充耕地8. 9 公顷 ,占规划增加耕地总目标的68.99%,预算工程总投资为100亿元。

胶东丘陵土地整理工程:该工程位于鲁东丘陵区土地整理区域内,以坡耕地改梯田和基本农田整理为主。该工程规模 2万公顷 ,工程实施后可补充耕地0. 3 公顷 。工程投资约4亿元。

鲁东南山丘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该工程位于鲁东南丘陵土地整理区域,以山丘土地综合整治为主。该工程规模 3万公顷 ,工程实施后可补充耕地0. 7 公顷 。工程投资约9亿元。

采煤塌陷地土地复垦工程:该工程主要以采煤塌陷地复垦为主。包括济宁、泰安、枣庄等地煤矿采煤地涉及的区域。该工程规模 1万公顷 ,工程实施后可补充耕地0. 7 公顷 。工程投资约7亿元。

黄河三角洲荒碱地开发工程:该工程位于鲁北黄河三角洲土地开发区域。主要以宜农荒草地、盐碱地的综合开发为主。该工程规模1. 4 公顷 ,工程实施后可补充耕地面积0. 9 公顷 。工程投资约5亿元。

鲁北滨海平原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该工程位于鲁北滨海平原土地整理区域。主要以荒碱地的开发和农田整理为主。该工程规模 3万公顷 ,工程实施后可补充耕地面积1.0万公顷。工程投资约9亿元。

鲁中山前冲积平原农田整理工程:该工程位于鲁中山前冲积平原,主要以基本农田的整理为主。该工程规模18万公顷,工程实施后可补充耕地1. 8 公顷 。工程投资约22亿元。

鲁西北黄泛平原农田整理工程:该工程位于鲁西北黄泛平原,以基本农田整理为主。该工程规模18万公顷,工程实施后可补充耕地1. 5 公顷 。工程投资约23亿元。

鲁西南黄泛平原农田整理工程:该工程位于鲁西南黄泛平原,以基本农田整理为主。该工程规模 7万公顷 ,工程实施后可补充耕地0. 7 公顷 。工程投资约17亿元。

沂蒙山生态建设区农田整治工程:该工程位于鲁中南山丘土地整理区域。主要以水土流失区域的农田综合整理为主。该工程规模1. 3 公顷 ,工程实施后可补充耕地1. 3 公顷 。工程投资约4亿元。

(二)土地调查工程

1.目的和作用

全面查清现阶段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及利用状况,准确掌握土地资源的基础数据和土地产权状况,为政府提供土地管理,加强土地市场监管,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有效参与经济宏观调控提供保障。

2.主要建设内容

——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变更调查为基础,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改造提升土地调查技术,形成具有“精准土地”特色的现代土地调查技术。

——以《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为基础,建立土地分类检索和确认系统。

——实现系列比例尺(15001200015000110000)城乡地籍数据调查和数据库联接。

——实现城乡地籍调查信息化和现代化。

(三)新一轮找矿工程

1.目的和作用

实施金矿找矿工程。坚持“深化胶东,剖析鲁西,加强新类型”的工作思路,实现胶东找矿有新进展,大中型危机矿山后备资源有一定增加;对新类型金矿有新的认识,找矿工作有明显突破。

2.主要建设内容

找矿工程的战略重点为:重点加强金、铁、铜、金刚石等矿产勘查,兼顾石墨、钾盐、铅、锌等矿产勘查。规划期需投入勘查资金40亿元(不包括石油天然气),其中基础性、公益性勘查资金约3亿元,重要矿产资源勘查约10亿元,商业性矿产勘查27亿元。

:鲁西南煤炭勘查规划区、阳谷-齐河煤炭勘查规划区、章丘煤炭勘查规划区,面积8900平方千米,投资1.2亿元。

:东平-济宁铁矿勘查规划区、枣庄-苍山铁矿勘查规划区、莱州-昌邑铁矿勘查规划区、莱芜铁矿勘查规划区。共计4个成矿区带勘查规划区,面积2650平方千米,投资5000万元。

:沂沭断裂带中部、胶西北地区、乳山、威海-荣成、牟平-即墨带中部、平邑-苍山地区、泰安-蒙阴地区绿岩带型等7个成矿区带勘查规划区,面积7700平方千米,投资1亿元。

:邹平火山岩盆地铜矿勘查规划区、五莲七宝山铜矿勘查规划区,面积500平方千米,投资1000万元。

铅锌:胶南七宝山、荣成伟德山、安丘担山铅锌矿勘查规划区,面积570平方千米,投资1000万元。

地热:济阳坳陷、东阿-齐河潜凸、菏泽潜凸、沂沭断裂带、泰莱盆地、威海-文登造山带等地热资源勘查,投资5000万元。

金刚石:蒙阴—新泰平邑—费县、郯城等金刚石矿勘查规划区,投资1000万元

(四)矿山环境重点治理工程

1.目的和作用

选择不同类型和不同地段的典型矿山环境问题作为重点治理工程,使治理后的矿山环境能够达到或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进一步研究、论证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效果和适用条件,为全面开展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主要建设内容

——重要城市周边、公路沿线地区治理。开展济南市城市规划区及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威海市城区周边、烟台市福山区轸八高速公路蔡家夼段等地区的重点治理。工程手段采用以植被修复为主、护坡、采用台阶式覆网加固、客土喷播技术进行治理。

该工程规模10万公顷,工程投资约15亿元。

——重要风景名胜区治理工程

开展济南市砚池山、青岛市崂山、平度市大泽山、曲阜市九龙山等风景名胜区的治理。工程规模 5万公顷 ,工程投资3亿元。主要采用护坡、客土喷播技术和摩崖石刻、雕塑工程相结合,部分采场边坡采用开采式治理方法恢复植被,采坑回填矿山弃渣后,覆土予以绿化,采用护坡和人工造林等措施,修复、重建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五)数字“山东”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程

1.目的和作用

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全方位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等应用领域提供多尺度、多种类、现势性强的地理空间信息;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规划、管理、决策依据和地理信息技术支撑;为山东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其它各专业系统,提供必不可少的空间信息基础平台。

2.主要建设内容

——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程

完成我省基础测绘更新和地理空间框架的基本数据的生产和部分数据库体系建设、航空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体系建设,全面普及数字测绘产品,实现现有测绘产品从模拟产品向数字产品的转变,数据管理从静态管理方式向动态管理方式的转变。

——三类系列数据库建设工程

建设大地测量数据库。在国家ABGPS控制网的基础上争取2005年至2007年建设全省CGPS控制网,并精化全省大地水准面,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大地测量数据库。

建设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列数据库。完成全省乡镇级以上城市建成区11万比例尺数字线划地形图(DLG)、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影像地形图(DOM)数据库,建设全省航空摄影影像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城市综合地理信息数据库。

(六)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工程

1.目的和作用

以先进高效的矿产勘查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应用为方向,有效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水平,从而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通过矿产资源的“绿色”开发与高效利用的技术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2.主要建设内容

——矿产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工程

以提高找矿成功率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及保护矿山环境为重点,加强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初步形成矿产资源快速勘查评价深部隐伏矿藏探测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体系,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固体废弃物利用技术,金、铜、铁等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较2005年有明显提高。到2020年,大部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

——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建设工程

开发国土资源信息、目录、搜索技术,建立信息目录和检索系统;开展国土资源信息整合加工处理和数据分析研究;开发国土资源数据交换基础平台;开展政务管理系统集成与关键技术研究,为国土资源网上办公,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全业务、全程信息化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国土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建设工程

开展30万人口以上城市、省级开发区(园区)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监测,加快建设耕地保护省级监管系统。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测,以及在重点地区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加强采煤塌陷区、石膏塌陷区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测工作。建立上下联动的耕地监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管、矿山生态环境监管、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等动态监测技术体系,实现对国土资源的有效监管,增强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上一条:临淄区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
下一条:山东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主办:日博体育 技术支持:日博体育信息中心

备案序号:鲁ICP备07003516号 鲁公网安备3703030200005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