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记板”,板上标注着场次、镜次、导演、片名,最重要的作用是为了声画同步,摄像机记录拍板的动作,录音记录拍板的声音,后期剪辑的时候把声音和画面对位上,形成和声音同步的画面。
除此之外依然很重要的作用是场记根据场次和镜次记录下哪条能用,哪条不能用,方便后期文件归档,试想如果没有这个板,后期剪辑人员一条一条去看哪些能不能用,会严重影响后期效率。
说点个人的心得,按照第一点来看,场记板似乎是可以被取消的存在,现在的摄像机科技含量逐渐提高,完全可以把录音机的声音用对录线同期录到视频里,因此在我个人的若干次拍片中,即使每次都打算用场记板但是每次都没用,因为前期也存在效率,多个人来做场记一是耽误时间,二是多个盒饭钱,这些都是成本,而独立电影成本是大问题,也因此,导致第二点中提到的,我一个人把所有的片子有用的没用的,一条一条看,来回看,确定哪个更好,哪个凑活,消耗大量的时间,当然,一个人的成本要比一群人的成本低些,所以由此来看场记板这东西还是不可或缺啊。场记板上是记录着本条镜头的素材信息的。用于剪辑时的素材管理。另外还有声画同步的功能俗称“合板”
但有些拍摄,并不一定有准备场记板。比如小规模制作、纪录片、电视采访等等,这时候为了方便剪辑人员进行声画同步工作,你可以在开机以后,在镜头前用两个手掌相击的方式,来替代打板工作,同时还要口头将场次镜次等信息报告出来。
另外,还有一些镜头,我们前期并不需要录音组进行同步收音,这些镜头后期可能会贴合其他专门制作的其他声音或者配音等。这时候场记板依然要出现在画面里,但是不需要打响了,你要用一只手拿着板头,同时保证打响的那两个木条是张开一定角度的,这是给后期剪辑进行示意,意思是说这条镜头没有同期收声,你不用费事再去录音素材里翻找了。
场记板除了我们常见的大小以外,还有其他的型号,比如给大全景用的超大场记板,一般适用于打板员没法靠近摄影机,但又要保证场次镜号等信息被拍摄到的情况。还有特写专用的场记板,只有手掌那么大。
在美国电影工业里,打板这件事一般是由专门的“打板员”来负责的,也或者像昨天提到的那样也可能是第二摄影助理的工作,除此以外真正的“场记”工作,又有另外的专人负责,他会提前将下一个要拍的镜头场次镜号等信息告诉打板员(或二助),同时他也会负责每一个镜头更详细信息的记录,以及镜头拍摄顺序的计划和安排等。而中国剧组常说的“场记”,通常是将上边的工作全部负责了。之所以会这样,小编猜想可能和美国剧组打板工作主要由第二摄影助理来负责这件事有关系,首先二助更了解摄影机,毕竟打板这件事经常要和摄影掌机进行沟通互动的,再一点就是,第二摄影助理还要负责每一个镜头的摄影参数记录工作,尤其是现在数码时代,后期特效合成占量很大的制作,更应该将每个镜头的角度,光圈,焦距,感光,帧率等信息记录仔细,也因此他们的“场记”就真的只剩下记录工作了。
电影拍摄时摄影机有一条声轨,但声音质量差,需要声音单独录制,场记板打板的目的就是给摄影机里面的声轨和单独录制的声轨提供一个“咔”的声音点,后期剪辑时候可以通过这个声音点将这两段声轨同步起来,进而实现声画同步(因为摄影机里面的声轨和视频轨是同步的)。所以这种情况直接报板拍手也可以,只要提供方便同步的声音点就行。
另外,有些摄影机拍摄的素材不带声轨,比如艾丽莎,这时候可以通过视频素材里面打板时合板的那一瞬间和单独录制的声音里面那声“咔”进行匹配同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